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郑译南北朝末隋初 540 — 5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591 【介绍】: 荥阳开封人字正义
郑孝穆子。
幼聪颖,博览群书,工骑射,尤善音律。
北周给事中士起家,累迁至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
杨坚有同学之旧,倾心结纳。
性轻险,贪赃纳贿,阴疏之。
及入,以定策功加赏赐而未委重任,卒于岐州刺史任。
尝奉诏参与撰律令。
又参与议定乐,名《乐府声调》,凡八卷,已佚。
全隋文·卷二十三
字正义荥阳开封人北齐光州刺史述祖从孙。
周武帝时,为给事中士,拜银青光禄大夫,转左侍上士
尚梁安公主
御正下大夫太子宫尹,赐爵开国子,坐事除名。
宣帝即位,拜开府、内史下大夫封归昌县公,迁内史上大夫进封沛国公,复坐事除名。
大象中文帝矫诏,复以为内史上大夫,寻拜柱国相府内史,兼领天官府司,会总六府事,进上柱国
及受禅,废归第。
复投开府隆州刺史
徵还,复迁岐州刺史
开皇十一年卒,谥曰达
有《乐府声调》六卷,又三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江夏人俗姓李
十岁出家,师舅明智法师
陈后主时,诏入金陵讲席,声唱逾远。
陈亡,乃至苏州弘法,住通玄寺。
隋炀帝大业初,诏征之,以疾辞。
唐初,曾说劝杜伏威归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
族出陇西
因十一世祖重。
晋都亭侯
南渡为江夏人
十岁。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出家。
于时陈帝雅重仁王。
每岁必选名德。
开法席。
以弱冠。
获预斯伦。
其声光之被可知矣。
及天厌陈德。
隋运克昌。
苏州刺史刘权之请。
爰处通玄依瑞像。
而弘唱焉。
隋之季世。
避地毗陵之显灵瑞相二寺。
寺有沙门智䂮智猛
相继敷阐。
方杜威僭号。
高祖既定天下。
遂徵之入朝。
始威犹怀进退。
为说宿因。
威接足呜咽以别。
杭沙门道显法济等。
素禀成实。
至是益进所造诣。
意有施
一麾去。
无所取。
于是就远行龙泉二寺。
饰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再生之缘。
贞观初
又助大德慧仪法师构瑞像殿。
未几。
吴县陈士。
绰邀开法华涅槃。
文轴将竟。
遽以麈尾。
付门人智奘曰。
强学待问。
无替慧风。
怡然瞑目。
其四年十一月也。
寿六十七。
窆于白虎之南岭
弟子等千馀人。
植碑纪德。
王学士诸麟制文后复建砖塔五层。
常州沙门法宣制铭。
兹不录。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令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睹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著九能。
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猛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有馀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飙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吴县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伤心。
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师慧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迥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协。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峰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桂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蒙。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
年十九,投恒岳蒲吾山。
栖隐禅师告修道以观心离念为要,即受而行之。
寻往五台山,初住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年,隋时历游晋中诸郡。
历六十余载,不希名利,不蓄侍人,惟以参禅传法为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延南北朝末隋初 516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8 【介绍】: 僧。
蒲州桑泉人
俗姓王
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
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
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
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
,法服执锡至朝廷向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
自此,佛教复兴。
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
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师延兴寺,开皇八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蒲州桑泉王氏也。
其先仕周。
世皆致贵显而尤嗜学。
年十六。
偶听妙法师讲涅槃。
遂出家。
逮弱冠。
即就开演。
义理融贯。
词辨优赡。
识者敬慕焉。
每曰。
佛性寔涅槃宗极是诚游神之府也。
既进具。
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
部皆统津准的。
超略前导。
尝顾影曰。
余与尔久处沦潜。
今犹飘泊。
将同精思要道。
乐志穷山。
可乎。
遂隐于太行百梯寺。
即中朝山也。
山有薛居士者。
闻见该博。
以方圆动静请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叹以为未尝见。
尔后往来。
恒质疑义。
念著涅槃疏。
夜梦人白服白马。
谈授经旨。
而马髦尾拂地。
则手执马鬃。
觉而知为马鸣大士。
委寄宗纲之兆。
疏成。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祷曰。
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
誓不传授
言讫。
卷轴光明竟夜。
塔中舍利。
放光接之。
亘三昼夜。
表闻。
帝悦。
就讲。
佥议以比远公所制云。
既长讲。
帝常送供。
然犹以百梯路
为卜中朝西岭形胜之地。
云居寺
给以国俸。
玄侣如归。
建德中
陈使周弘正来聘。
朝廷闻其才辩。
议择所以抗论者。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承诏举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观听。
弘正诚为勍敌。
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
群僚失色。
于是居坐末。
不次而起。
帝曰位未至。
何遽起也。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固足仰烦诸德。
今远国微臣。
小僧堪任其事。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不礼三宝。
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悦。
弘正方构责致难。
复引义开辟。
弘正颇挟讥调用前殿后。
乘势窘辱。
事同拉朽。
弘正即顶拜。
自陈云。
弟子往来三国
访可师者。
不图今日乃遇于此。
弘正辞归。
宿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上延。
一经目。
命笔和之。
辞意清美。
弘正益悦服焉。
遂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
佩之终身。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
弘正曰。
敢不奉教。
俄诏授国统。
武帝废教。
谏不听。
居隐太行
屡以辅弼徵。
不出。
天元间
疾。
诏仍立尊像度菩萨僧二十人。
有名焉。
然犹以未全形服不许。
逮隋革命。
即祝发服僧伽黎。
执锡来廷。
遽先奏曰。
敬闻皇帝。
以四海为务。
而劳神佛法。
天下幸甚。
曰。
弟子久有此意。
所恨未能如愿耳。
遂与论复教端绪。
请多度僧。
诏先度千人以副其请。
所废伽蓝。
并从脩举。
僧亦自尔而度者多矣。
迁都龙首。
诏给地于广恩坊。
众寺。
处法师
开皇四年
诏改众。
延兴
且改旧所居云居寺
栖岩寺
太乐令齐树。
提造中朝山。
佛曲以传世。
供养一日。
诏赐寺烛。
始至。
未爇而自明。
延奇之。
以事闻。
因又改延兴为光明。
后复别建光明寺
六年旱。
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
无应。
曰。
天何由而久不雨。
奏以事由一二。
与群僚。
莫达一二之意。
京兆太守苏威问之。
答曰。
上愆玄化。
下违治术。
此在陛下万机之主。
诸公毗赞之臣。
故雨而不雨。
事由一二耳。
躬祈雨。
登御座。
南面授戒。
及百官五品已上。
咸席地。
北面受八戒。
日正中且讫事。
忽天起片云。
须臾遍布甘霔。
沾足近远。
悦。
赐帛三百匹。
一时散给悲敬殆尽。
寺主道睦。
尝告以粮可仅支两食。
急散众则庶几。
曰。
使都竭。
众乃散。
明日诏送来二十车。
项又遗以五百石别馈
方荐饥。
僧侣赖以安堵。
非有先见。
讵臻此。
诏拜平等沙门
录天下僧尼事。
犯刑网者。
对之涕泣。
使惭愧忏悔而后已。
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终于所住寺。
寿七十三。
遗表不录。
哀恸。
王公以下。
并往吊临。
罢朝三日。
赙五百匹。
齐千僧。
以举灵舆。
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等则秉香炉前导。
文武职僚。
如膝王咸被发徒跣而从。
阇维于终南之下。
俄诏斋三千僧于阇维地。
斋毕举火。
天无云翳。
而细雨飘洒。
众叹以为何异如来入灭。
而诸天堕泪之状哉。
延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不邪视。
而光射尺馀。
容止邕肃。
风骨奇峻自其师上权衡教门饮食衣裳出乘舆之副。
其富贵亦至矣。
然而卑牧慈诱。
自他兼利。
度量浑融。
诚莫窥其涯涘也。
平居祈生安养
注想不移。
未终之前。
寺邻任金宝父子犹信向见空中。
幡盖列柩前两行而引。
由寺之南。
达于西山
内史薛道衡白吊有文。
见别集。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馀。
容止邕肃慈诱汎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沈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体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手执马騣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騣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就讲。
既感徵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周建德中年衔命入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徵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搆情陈难。
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又有功。
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徵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馀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京兆太守苏威
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法王御世偏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叶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𩇕渊北周至隋 544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11 【介绍】: 僧。
京兆武功人俗姓赵
年十三出家。
北周毁佛时,乃剜眼以供养。
隋初,仍为僧。
通习群经,一闻无坠。
常住山安禅,不涉尼寺市廛。
晚居终南山至相道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赵氏京兆武功人也。
世累冠盖。
出家年十三。
逮周祸之作。
嘅佛日之沦匿。
乃抉日自誓。
无毁戒足。
隋室隆尚正法。
即再剃染。
而慧业仍旧。
自华严。
地持。
涅槃。
十地皆一闻便讲。
众莫不叹伏。
然其軏身范物。
讵殚详叙。
尝依灵裕法师东夏
门人以其戆率侵易之。
裕公异其器宇。
引与之语。
果颖拔。
大加赏识。
曰诚吾徒也。
遂燕寝与俱。
入关屏迹终南山至相寺
被诏入朝。
每暇则过谭笑欣畅。
且以其上所施予。
为渊移寺路。
知风水者善之。
大业七年。
四月八日。
以疾卒于所居寺。
寿六十八。
前卒之十日
忽平生所持瓦钵。
无故破为五片。
谓人曰。
钵吾命也。
今如此。
五阴散矣。
又方属纩。
钟撞之嘶。
破不成声。
弟子法琳
建塔立铭。
释𩇕渊
姓赵氏
京兆武功人也。
世荣茂冠盖相承。
厌此浮假希闻贞素
十三出家。
道务宏举定慧攸远。
周武凌法。
而戒足无毁。
慨佛日潜沦。
拟抉目馀烈。
乃剜眼奉养。
用表慧灯之光华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
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缁衣。
而慧业遐举闻持莫类。
自华严地持涅盘十地。
皆一闻无坠历耳便讲。
既释众疑时皆叹伏。
行必直视动静咸安
住则安禅缘诸止观。
一钵之与百纳。
始习至终。
常坐之与山居。
报倾便止。
讥疑有涉敛足不行。
尼寺市𮤪由来不往。
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
兼以是非长短罕附胸怀。
供给僧俦身先轨物。
灵裕法师擅步东夏
乃从而问焉。
居履法堂亟经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寻文口无谈义。
门人以为蒙类也。
初未齿之。
居座数观异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与论名理。
而神气霆击思绪锋游。
对答如影响。
身心如铁石。
因大嗟赏。
以为吾之徒也。
遂不许住堂同居宴寝。
论道说义终日竟夜。
两情相得顿写幽深。
谓。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观盛集全无可师
还返所具陈性欲。
后整操关壤屏迹终南
置寺结徒分时程业。
三辅令达归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后敕召入朝。
才有间隙径投渊寺
欣畅意得倾阴屡改。
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将延法众未日经远。
卜西南坡阜。
是称福地。
非唯山众相续。
亦使供拟无亏。
即从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尔迄今五十馀载。
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
所示。
斯亦预见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
奉持瓦钵。
一受至终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
因执而叹曰。
钵吾命也命缘已谢五荫散矣。
因而遘疾。
此则先现灭相。
后遂符焉。
及正舍寿之时。
钟声无故嘶破。
三年之后更复如本。
此皆德感幽显呈斯徵应。
率如此类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遗踪敬崇徽绪。
于散骸之地。
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灵德。
立铭表志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子良隋末至初唐 575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5—632 【介绍】: 隋末唐初苏州吴县人
初仕,为杨素记室
唐高祖即位,授右卫率府长史,充隐太子东宫学士
武德末,为法琳辩正论》作注。
太宗贞观元年,出为相如县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5—632 吴(今江苏苏州)人。
少好学,博通经史。
在隋为杨素记室
唐高祖武德时,为右卫率府长史,隐太子学士
太宗贞观元年(627),为相如县六年卒。
生平散见其《祭司马相如文》、《旧唐书·贺德仁》、《唐诗纪事》卷四。
工诗文,《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著有《陈子良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3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句。
唐诗汇评
陈子良575-632),江苏吴人
隋平陈,移居长安,以教授为生。
后为杨素记室
入唐,官右卫率府长史,与萧德言庾抱同为隐太子李建成学士
贞观元年,在果州相如县任。
有《陈子良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其中杂有在隋之作。
子良
吴人
武德时右卫率府长史
为隐太子学士
贞观六年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柳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解人字道约
立行清苦,为州里所敬。
初仕于北周
,擢蓬州刺史
狱讼者庭遣之,不为文书约束。
邛州刺史,在职十余年,民人悦服。
坐与蜀王秀交通,罢职归乡。
敝车羸马,衣食不赡,见者叹服。
炀帝时弘化太守,清名为天下第一。
大业末,各地起义军蜂起,安抚民人,得以保全。
累拜上大将军,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达摩笈多隋末唐初 ? — 6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南贤豆罗啰国人。
姓弊耶伽罗氏,出家落发后改名法密
受戒后喜游方,遍历诸国,至
文帝开皇十年奉帝旨延入京师,住兴善寺翻译佛经。
炀帝即位,于洛阳上林园内置译经馆,征达摩笈多及诸学士任之
译经七部三十二卷,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法密
南贤豆罗啰国人。
姓弊耶伽罗
华言虎氏。
刹帝利种。
年二十三。
出家于中贤豆。
师事沙门觉密落发。
二十五年。
沙门德施
沙门普照
受具。
通大小乘经论。
又从师行乞食。
禅观法三年
略窥户牖。
俄而事师赴吒伽国王之请。
留一年。
迨师云返。
独留四年
居天游寺。
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也。
自兹行役。
倍多见闻。
商旅盛传。
以支那大国。
三宝郁兴。
然犹未之信。
及踰雪岭所传益真。
于是始系心焉。
间关跋涉。
屡移岁叙。
开皇十年。
冬抵京师
旋处大兴善寺
笈多经洞字源。
论穷声意。
推居译首。
允惬舆情。
炀帝鼎洛都
弥加崇向。
诏开翻经馆于上林中。
招徕俊彦。
讫大业之季。
凡二十八年。
合出经论七部三十二卷。
即起世。
缘生。
药师本愿。
摄大乘。
菩提资粮。
等也。
唐武德二年终。
达摩笈多
隋言法密
本南贤豆罗啰(力加反)国人也。
刹帝利种。
姓弊耶伽啰
此云虎氏。
有弟四人。
身居长子。
父母留恋不听出家。
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
年二十三。
往中贤豆界鞬拿究拨阇城。
此云耳出。
于究牟地。
谓黄色花因园以得名也。
僧伽啰磨。
此云众园。
旧云僧伽蓝者讹略也。
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
改名法密
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其郁波弟耶佛驮笈多。
此云学密。
阿遮利夜。
名旧拿达多。
此云德施
又一阿遮利夜。
名为普照。
通大小乘经论。
咸能诵说行宾夜法。
谓行乞食者。
旧名为分卫。
入第耶那。
此云念修。
旧为禅那取持诃那。
并讹僻也。
恒入此观以为常业。
笈多受具之后仍住三年
就师学问。
师之所得略窥户牖。
后以普照师为吒迦国王所请。
从师至彼经停一载。
师还本国。
笈多更留四年
于提婆鼻何啰。
此云天游也。
天谓国王。
游谓僧处。
其所王立故名天游
旧以寺代之。
寺乃此土公院之名。
所谓司也廷也。
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
世依字解。
招谓招引。
携。
并浪语也。
此乃西言耳。
正音云招斗奢。
此云四方。
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住也。
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
闻见倍多。
北路商人颇至于彼。
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
旧名真丹振旦者。
并非正音。
无义可译。
惟知是此神州之总名也。
初虽传述不甚明信。
未作来心。
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
遂往迦臂施国。
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
笈多遂将四伴。
于国城中二年停止。
遍历诸寺备观所学。
远游之心尚未宁处。
其国乃是。
北路之会。
雪山北阴商侣咸凑其境。
于商客所。
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
同侣一心属意来此。
非惟观其风化。
愿在利物弘经。
便踰雪山西足。
薄祛罗国波多叉拿国达摩悉鬓多国。
此诸国中并不久住。
足知风土诸寺仪式。
又至渴罗槃陀国。
留停一年。
未多开导。
又至沙勒国。
同伴一人复还本邑。
馀有三人停在王寺。
谓沙勒王之所造也。
经住两载。
仍为彼僧讲说破论。
有二千偈。
旨明二部。
多破外道。
又为讲如实论。
亦二千偈。
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
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
又住二年。
仍为彼僧讲释前论。
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
留引之心旦夕相造。
笈多系心东夏
无志潜停。
密将一僧间行至乌耆国
在阿烂拿寺。
讲通前论。
又经二年渐至高昌
客游诸寺
其国僧侣多学汉言。
虽停二年无所宣述。
又至伊吾
便停一载。
值难避地西南。
路纯砂碛水草俱乏。
同侣相顾性命莫投。
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
越山求水冀以存济。
求既不遂劳弊转增。
专诵观世音咒。
夜雨忽降身心充悦。
寻还本途。
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
乃任前行。
遂达于瓜州
方知委曲取北路之道也。
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
初契同徒或留或殁。
独顾单影届斯胜地。
静言思之悲喜交集。
寻蒙帝旨。
延入京城
处之名寺供给丰渥。
开皇十年冬十月也。
至止未淹。
华言略悉。
又奉别敕令就翻经。
移住兴善执本对译。
允正寔繁。
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
至于宣解大弘微旨。
此方旧学频遣积疑。
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
心非道外行在言前。
戒地夷而静。
智水幽而洁。
经洞字源论穷声意。
加以威容详正勤节高猛
诵响继晨宵。
法言通内外。
又性好端居简绝情务。
寡薄嗜欲息杜希求。
无倦诲人有踰利己。
曾不忤颜于贱品。
轻心于微类。
遂使未睹者倾风。
谒者钦敬。
自居译人之首。
惟存传授
所有覆疏务存纲领。
炀帝定鼎东都。
敬重隆厚。
至于佛法弥增崇树。
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
置翻经馆。
搜举翘秀。
永镇传法。
登即下徵笈多并诸学士
并预集焉。
四事供承复恒常度。
致使译人不坠其绪。
成简无替于时。
及隋纲云颓郊垒烟构。
梵本新经一时斯断。
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
始于开皇中岁。
终于大业末年二十八载。
所翻经论七部
合三十二卷。
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是也。
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
唐贞观内典录。
至武德二年终于洛汭。
初笈多翻普乐经一十五卷。
未及练覆。
值伪郑沦废不暇重修。
今卷部在京。
多明八相等事。
沙门彦琮
内外通照华梵并闻。
预参传译偏承诱。
以笈多游履具历名邦。
见闻陈述事逾前传。
因著大西国传一部。
凡十篇。
本传。
一方物。
二时候。
三居处。
四国政。
学教
六礼仪。
七饮食。
八服章。
九宝货。
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
斯即五天之良史。
亦乃三圣之宏图。
后汉西域传云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者是也。
词极纶综。
广如所述。
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
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
令人掷之。
得善者吉。
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
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
青州居士接响同行。
官司检察谓是妖异。
其云。
此塔忏法。
依占察经。
自扑忏法。
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
时以奏闻。
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
沙门法经彦琮等。
对云。
占察见有两卷。
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
众藏亦有写而传者。
检勘群录。
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
塔忏与众复异。
不可依行。
敕因断之。
时有秀才儒林郎侯白
奉敕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
多叙感应。
即事亟涉。
弘演释门者。
字君素
本相邺人也。
识敏机对损崇台省
以多闻前古爰引。
王观国程器终于此职。
又有晋府祭酒徐同卿
撰通命论两卷。
卿以文学之富。
镜达玄儒等教。
亦明三世因果。
但文言隐密。
先贤之所未辩。
故引经史正文。
会通运命归于因果。
意在显发儒宗助佛宣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
盖卿博识有据。
故能洞此幽求。
又有翻经学士泾阳刘冯
撰内外旁通比校数法一卷。
学通玄素偏工数术。
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数法比例颇涉不同。
斯致。
其序略云。
世之道艺有浅有深。
人之禀学有疏有密。
故寻算之用也。
则兼该大衍。
其不思也。
则致惑三隅。
东夏数法。
自有三等之差。
西天所陈。
何无两端之例。
然则先译诸
并以大千称为百亿。
言一由旬为四十里。
依诸算计悉不相符。
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意。
指撝之际于斯取失。
故众算数之法。
东夏相参。
十十变之旁通对衍。
庶拟翻译之次。
执而辩惑。
既参隶诰。
故即而叙之。
至开皇十五年
文皇下敕。
令翻经诸僧撰众法式。
时有沙门彦琮等。
准的前录结而成之。
一部十卷。
奏呈入内。
并见隋代费氏诸录。
时有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
本预细衣。
周朝从废因俗。
传通妙精玄理。
开皇之译。
即预搜扬。
敕召入
从例修缉。
以列代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
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
始于周庄之初。
上编甲子。
下舒年号。
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
轴别陈叙。
函多条例。
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
得在通行阙于甄异。
录成陈奏。
下敕行之所在流传。
最为该富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郭氏
雍州人
生而勇悍。
靡所怯惮。
凡世有所谓魔魅妖怪之地。
必勇往而破除之。
亦足以见其持戒之力。
履道之志也。
仁寿间
诏置塔于泰山岱岳寺。
四年
又置塔于隆州之禅寂寺。
其放光雨华舍利等瑞。
具别传。
释慧重
姓郭
雍州人
志干威棱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闻有栖止无往不降。
净持戒地明解摄论。
履游名教清迥不群。
大兴善
博综机要荣达叙顾。
辩章言令写送有法。
仁寿置塔。
敕召送舍利于泰山岱岳寺。
初至放光。
乃至入塔相续流照。
岳上白气三道下流。
至于基所。
岳神庙门无故自开。
如是者三。
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
四年建塔。
又送于隆州禅寂寺。
初至设斋。
忽有野鹿。
从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
人以手摩自然依附。
乃至下讫其鹿方去。
夜放大光在佛堂上。
焰高数丈青赤流集。
众人同见。
三日打刹。
合州喜舍。
紫云覆塔。
雨金银花遍于城邑。
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
又获舍利五枚于天花上。
浮汎旋转合散随心。
州内修梵寺先为文帝造塔。
有一分舍利。
欲与今塔。
同日下基。
其夜两塔双放光明。
朗照幽显至晓方灭。
同睹此瑞无数千人。
将下之晨又雨银花。
变转非一。
还京室。
改革前度专修禅悔。
昼夜十有二时。
礼五十三佛。
馀则加坐正念。
毕世终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文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弘农华阴人字温才
杨素从叔。
初仕北周,累官隆州刺史
入隋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及去职,吏民为之立碑颂德。
炀帝即位,授民部尚书
卒于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静藏隋至唐初 571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泽州高都人俗姓张
九岁投清化寺出家。
受戒后,乐思定业。
年二十三,往京师,住净影寺,以弘化为务。
隋炀帝大业九年,召入鸿胪寺教授东蕃僧。
唐高祖武德初,改住蓝田玉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泽州高都人
九岁依清化寺诠禅师出家。
研习定业。
具戒后益尽理趣。
宗徒有归。
年二十三。
从乡里太德远法师京师
卒。
乃遍阅法席听禀经论。
然于摄论十地尤所专志。
还住净影寺弘导有众。
大业九年
诏入大鸿胪教授东蕃三国僧并遵义训。
武德初
诏以大仆卿宇文明达持节招抚河南
北将行。
达以尝受归戒于也。
遂诣别求指诲。
曰。
世界无常。
佛有诚诰。
别易会难。
愿自珍重。
达以藏言有验再拜曰。
弟子必不反。
愿师阴加祚祐。
相州果为贼王德仁所害。
其子世寿奏请蓝田散谷废寺修立度僧二七人。
以严冥福。
帝问。
欲何名世寿以询
曰。
此山上有润玉。
下有流泉。
可名玉泉寺
成延居之。
近远道俗。
造山脩觐皆为之发药。
武德九年。
十二月入京染时恙。
终于寓邸。
春秋五十六。
子道删今住终南至相寺
释静藏
俗姓张
泽州高都人
九岁出家。
投清化寺诠禅师而为师主。
训诲之至极附大猷。
进戒已后乐思定业。
通微尽相宗徒有归。
年二十三发弘誓曰。
丈夫出俗。
绍释为氏。
岂不欲义流天下名贯玄班者乎。
承乡壤大德远法师敕召在京弘化为务。
便往从之。
未至值迁。
果非本遂。
乃遍诸法席听采经论。
摄论十地是所偏求。
还住净影弘扬所习。
大业九年召入鸿胪教授东蕃。
三国僧义。
九夷狼戾。
初染规猷赖藉乘机。
接诱并从法训。
武德初岁。
太仆卿宇文明达
宿昔承奉禁戒是投。
合门请业用比昭穆。
敕使达为河之南北执节招抚
纶言既出将事首涂。
送曰。
世界无常佛有诚诰。
别易会难。
先民遗语。
愿常存此。
奉信在心。
达以夙有预闻曾经事验。
拜辞曰。
弟子衔命于不返。
愿师冥道照助。
及至相州果为贼王德仁所害。
其子世寿奏曰。
臣父奉敕。
安抚竭诚奉国
为贼所害。
思报皇恩。
蓝田散谷见有故寺。
望得为父修立。
并度僧二十人。
帝问欲作何寺。
寿以事咨
曰此山上有闰玉下有流泉。
可名玉泉耶。
寿具奏闻。
帝依所请仍延往住。
堂宇廊庙并指撝焉。
近道俗造山修觐。
皆遗之法药。
安时处顺。
遂复其性。
武德九年十二月因事入
遇染时患限终京室。
春秋五十有六。
子道删祖习风范。
地持一部敷化在心。
今住终南至相。
有名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仁惠隋末唐初 597 — 6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7—669 【介绍】: 河南人
幼岐嶷有声,值隋末世乱,乃退处山林。
高祖武德中,授右千牛录事,累历河源灵昌县令,克己为政,直道与人。
高宗永徽初,授睦州雉山,抚民施教,有能政。
又历阆中渭南县令
官至凉州长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正伦初唐 ? — 6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相州洹水人
隋文帝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均以秀才擢第。
善属文,深明佛经。
高祖武德中,为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李世民表值秦王府文学馆。
太宗贞观时,以魏徵荐,迁兵部员外郎
累迁给事中中书侍郎,论事称旨。
韦挺虞世南姚思廉同以敢于直谏为太宗赞许。
旋为太子左庶子,坐事流驩州
久之,授、石二州刺史
高宗显庆元年,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年,拜中书令
三年,坐与李义府不协,出为横州刺史
有《春坊要录》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
隋仁寿中,以秀才擢第。
入唐,太宗直秦王府文学馆
贞观元年(627),擢兵部员外郎
累迁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
高宗显庆元年(656),改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年,兼度支尚书,迁中书令封襄阳公
三年,出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正伦善属文,尝与中书舍人董思恭夜直论文,思恭谓人曰:“与杜公评文,今日觉吾文顿进。
”《新唐书·艺文志》二、三、四分别著录《春坊要录》4卷、《百行章》1卷、文集10卷,俱佚。
全唐诗》存诗2首。
正伦
相州洹水人
高祖朝历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
贞观中累迁中书侍郎
赐爵南阳县
显庆初累授黄门侍郎崇贤馆学士
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书令太子宾客宏文馆学士
封襄阳县公
三年出为横州刺史
卒于贬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